上周,我们判断,低于预期的金融、经济数据与托底政策、增量资金等正面因素角力,市场短期进入到有底有压的状态。建议投资者适当控制仓位。
本周,我们认为,年末机构博弈加剧、经济类“滞胀”格局部分削弱了投资者情绪,但增量资金流入预期、货币宽松方向明确等仍为市场提供一定支撑。预计A股维持有底有压的拉锯状态,但结构分化变大。建议投资者适当控制仓位,配置上继续关注受益政策发力的金融、基建板块,业绩增长确定的医药、食品饮料行业,以及受机构博弈影响较小的绩优低位股。
年末机构博弈加剧,市场面临暂时性扰动,但外资流入确定性依然较高。
【1】机构抱团股票分化调整,低位周期股成避风港。由于兑现年内收益或为来年做布局等原因,机构博弈在近几年均成为扰动年末市场行情的关键因素之一。今年,据报道部分基金公司将年终考核提前至11月底,因此机构博弈对市场的影响也提前显现。一些基金抱团、重仓的股票在上周出现明显调整。盘后交易数据显示买入、卖出金额前五名的多数都是机构或沪深股通专用席位,反映出机构博弈的激烈,对这些标的的估值和进一步上涨空间出现分歧。而机构持仓较轻、前期走势较弱处于低位的周期股(钢铁、有色、造纸等)则成为资金暂时性的避风港。
【2】沪深港通北向资金持续净流入,本周迎年内最大一次MSCI扩容。与国内机构年末博弈激烈相对,外资仍然呈现出持续买买买的节奏。年初至今,沪深港通北向净流入约2500亿元,平均每月净流入不到250亿元;而本月至今,已净流入近290亿元,超出月度平均水平。本周二(26日)盘后,MSCI还将迎来今年第三次也是最大一次的扩容,A股纳入因子增加到20%,预计将带来逾千亿元的外资流入。增量资金预期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支撑市场。
类“滞胀”格局依旧,货币宽松方向明确。
【1】经济下、物价上,类“滞胀”格局削弱投资者短期情绪。李克强总理上周在几场外事活动中,数次提到“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加大”。而从统计数据上看,当下弱于预期的经济和金融数据,叠加超出预期的通胀数据,其实已构成投资时钟里的类“滞胀”格局。经验结论显示,“滞胀”期间一般是不利于风险资产价格的,这种自上而下的宏观策略分析相应削弱了一部分投资者的情绪。
【2】逆回购利率及LPR报价先后调降,货币宽松方向明确。继MLF利率下调后,上周央行开展7天期逆回购操作(OMO)时的中标利率为2.50%,较此前下降了5个基点。在随后的11月LPR报价中,1年期LPR为4.15%,5年期以上LPR为4.8%,均较10月下降了5个基点。从 MLF 到 OMO 到 LPR,本质上是同一次降息过程在三个利率上的体现,也是对“促进实际贷款利率下降”政策表态的一个确认,有助于降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,进而改善企业盈利预期。值得留意的是,5 年期以上 LPR 是房贷的定价基准,此次同步调降略超预期。若此举能带动房贷利率小幅下行,那么今年屡超预期的房地产市场未来可能还会进一步呈现出韧性,利于维稳经济运行。
综上,我们认为,年末机构博弈加剧、经济类“滞胀”格局部分削弱了投资者情绪,但增量资金流入预期、货币宽松方向明确等仍为市场提供一定支撑。预计A股维持有底有压的拉锯状态,但结构分化变大。建议投资者适当控制仓位,配置上继续关注受益政策发力的金融、基建板块,业绩增长确定的医药、食品饮料行业,以及受机构博弈影响较小的绩优低位股。
【1】低估值的金融、基建板块。受益于逆周期调节政策,业绩确定性高,估值低,且在利率下行的大趋势中,金融股的高分红属性增加了吸引力。
【2】医药、食品饮料等核心资产。医药和食品饮料板块业绩增长确定性强,且具备一定防御属性。机构博弈带来的股价短期波动,不改其作为核心资产在中长期的确定性。
【3】绩优低位股。机构持仓较轻、前期走势较弱处于低位的绩优股(如部分钢铁、有色、造纸等周期股)有望成机构博弈激烈时部分资金暂时性的避风港。
2024年12月策略中,我们认为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望提振投资者信心,其中财政政策值得期待,经济稳中回升信号或将延续,海外负面冲击已经阶段性消化。 展望2025年1月,宏观基本面稳步修复,但弹性还需更多政策落地生效。外部扰动因素或将增加,但政策发力应对方向明确。年初增量资金以保险等配置型资金为主,...
写在前边 上周我们认为,在政策持续发力下,经济有望平稳运行。目前资金未形成共识,但市场热度依然较高,预计活跃资金和个人投资者继续推动主题板块轮动。 展望本周,基本面量价信号将保持整体平稳,地产、消费、化债等相关政策仍将持续发力,美国“鹰派降息”压制后续降息预期,但对国内货币政策影响有限...